《你好,新時代》
文/澎湃新聞
12月29日,澎湃的兩位年輕記者在雲南痲栗坡縣天保鎮八里河村發回了一個三分鐘的視頻短片《中越邊境排雷人》。20年來,48歲的村民王開學靠著一把鋤頭一把鐮刀,沒有披掛、沒有防護獨自在田地里排除了一萬多顆地雷。
在2018即將到來的時候,王開學有一個小目標,等到55歲一定要把250畝的地全部排完,然後去種莊稼,給孩子們留點地。
「這是真實的掃雷,不是遊戲」。
網友為兩位年輕勇敢的記者點讚,但危險只有身處前方的他們更加清晰,記者文若愚說:當王開學輕描淡寫的講述時,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踏入雷區的恐懼是如此真切,只要走錯一步,我們的命運軌跡就會被徹底改寫。
這是2017年的年末,王開學忙著在死亡地帶播種生的希望,一往無前。
澎湃新聞記者陳斯斯歷時4個月調查,抽絲剝繭,揭秘「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巰嘌呤片短缺」,報導引起了總理的關注和批示「將心比心,特事特辦」。
「幫助萬千白血病患兒,這是新聞的意義,也是一個記者的初心。」
在眾聲喧譁的江歌案落幕之際,作為最早關注此案的媒體之一,澎湃在案件宣判後刊發了一篇萬字特稿《致命的邂逅》。參與江歌案報導的90後記者張小蓮,去年剛從學校畢業,她說想不出哪一種職業比記者更值得她投入。在茫茫人海中,得以觸碰一個又一個靈魂,她越來越堅信「世上並無一人值得嘲諷」。新聞最珍貴的品質是真實,一些謎團揭開了,另一些也許永遠不能。有的真相關乎人性,而人性深不見底,這是再先進的人工智慧也無法替代的。
這是2017年的年末,有人在用一場又一場的馬拉松挑戰自己,有人在用一場又一場馬拉松式的報導逼近真相。
西海固——這個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是2017我們更加牽掛的新聞現場之一。從1982年至今,百萬西海固人遷離故土,尋覓新生。35年後,澎湃新聞記者重返現場,目睹這場與累年貧困的漫長搏擊與不竭奮爭。
一隻手揭秘魔法般的未來,一隻手與古老的貧困作戰,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雙重使命,既灌滿了蹣跚角力的滄桑,又充盈著擺脫貧困的喜悅,列車前行,速度和承載不是目的,不讓一個乘客掉隊才有意義。
「那些不該被遺忘的,依舊會鐫刻在我腦海中;那些需要被質問的,依舊會激勵我去追問;那些暫時得不到答案的,只要依舊在世,總還要繼續思考和探尋。」
這是2017年的年末,在西海固採訪報導的澎湃記者章文立寫下的年終總結。
在盤點年終報導的時候,一位80後作者給澎湃寫來這樣一段話:這一年的寫作對我來說既是一場實踐又是一場實驗,我不想做退場的知識生產,但也不想做與知識生產分離的意見表達。在新媒體高度形塑社會認知、社會行動的今天,知識分子有責任「返場」。所以,我終究相信文字的力量,它不僅是表達,也是介入。
而一位90後則告訴我們,2017之於她,就是和一群人一起圍觀爆款。有太多的更新等待上場,在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出名時間的年代裡,沒有什麼不朽,唯有變化永恆,誰說得準最先被人工智慧搞失業的是誰呢?
這是2017年的年末,有人忙著告別,有人卻嗅到了未來的氣息。
這些是澎湃編輯後台的五個短章,與親愛的讀者朋友分享,因為相信,你們一定和許多年前一樣,對嚴肅新聞的生產充滿期待。
明天,2018。改革開放,即將邁過四十。
請對篳路藍縷的探路者心存敬畏。因為,只要走錯一步,命運軌跡就會改寫。歷史不會自動發生,在正確的時刻做正確的選擇,從來不會像事後總結那麼輕鬆。
把責任扛上肩的80後,為爆款焦慮的90後,以及那些不知不覺邁過四十的70後,歷史終究會記得,正是誕生在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這一群人,或沉默,或激情,或憂慮,在理想從不磨滅的世界裡,在各個崗位上無聲地凝聚起一支堅韌的力量,構築了這個國家的力量源泉,鑄就了這個社會的精魂。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唯以改革紀念改革,以開放接力開放。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