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夫是先秦時期的官名,主要出現在戰國時期。在官爵體系中,卿和大夫是兩個主要級別。卿分為上卿和亞卿,而大夫則分為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上大夫在春秋時期通常指的是卿大夫中的最高職位,是諸侯國的大臣,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權力,能夠參與國家大政的決策,並對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管理和監督。他們的職責包括處理國家事務、制定政策、管理財政、指揮軍隊等,主要職責是協助君主處理政務,管理國家財政,護衛安全等,是君主的得力助手。
在後世,大夫逐漸成為一般任官職的稱呼,隋唐以後,大夫成為高級官階的稱號。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因此醫生也被稱為大夫。明清時期,職事官不再使用大夫作為官名,清朝的高級文職官階稱為大夫,而武職則稱為將軍。
《周禮》中提到的官階體系中,上大夫位於較高的地位,跟隨他們的是下大夫、下士和最高大夫。在古代,上大夫擁有皇帝決策權的最高特權,這進一步證明了上大夫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上大夫是中國古代官階之一,最初指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大臣,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權力,負責協助君主處理國家事務。隨著歷史的發展,上大夫的含義和地位有所變化,但始終是官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