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華夏文明中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也是漢服體系的基本款式。這種服飾形式特點是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即裙。上衣下裳制的形成可追溯至商代,根據古代文獻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這種服裝形制在當時已經存在。在先秦時期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上衣下裳制是主流服飾,但隨後隨著深衣等其他服飾形制的出現,它逐漸退出主流舞台。在秦漢時期,上衣下裳制與深衣制並存,而到了魏晉時期,衣裳的款式變得更加寬大和飄逸。儘管在隋唐五代時期這種服飾形式仍然存在,但已不如以往那樣盛行。

上衣的設計通常為縫有袖筒、前開式的服裝,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而裳最初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逐漸演變成筒狀,即裙子。衣裳制在秦漢至明末始終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自然觀和人文觀。

上衣下裳制不僅是最古老的服裝形制,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它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末期,上衣下裳制一直在沿用,並對後世的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