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於相而生其心」這一概念源自佛教經典《金剛經》。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提出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觀點,並強調「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裡的「相」指的是世間的一切現象和表相,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受、思想等。佛陀教導我們不應執著於這些相,而應超越這些相,保持心靈的自由和清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超越對世俗物質和現象的執著,不應被任何相所束縛,從而能夠深刻領悟佛法,找到自己的真心。這裡的「無所住」指的是不住於四相(我、人、眾生、壽者),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更不住於斷常生滅等相。儘管我們不應執著於任何相,但我們的心仍然可以保持活躍和清淨,這就是「而生其心」的含義。這裡的「心」指的是清淨心,是超越了執著和無執著的心,是能夠體悟般若妙用的心。
總結來說,「不住於相而生其心」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旨在幫助我們超越對現象的執著,保持心靈的自由和清淨,從而能夠領悟佛法,找到自己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