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地質構造變化。地殼運動和地質構造的變遷是丹霞地貌形成的基礎。這些運動包括壓縮、摺疊和隆起等,導致大量砂岩、頁岩、石灰岩等岩石發生變形。
流水侵蝕和重力作用。在氣候乾熱條件下,紅色砂礫岩在地表水的侵蝕下,沿著岩層的垂直節理面不斷侵蝕、搬運、磨蝕和風化,形成獨特的地形。
長期的地質過程。丹霞地貌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的地質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地質構造和氣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岩石的長期侵蝕和風化,最終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丹霞地貌。
特殊的地質材料。紅色砂礫岩在特定條件下,如水流和重力的作用,被侵蝕和搬運,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徵,如赤壁丹崖、石牆、石柱和岩穴等。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山頂面積不斷縮小,原來的山體逐步退縮成「堡狀殘峰」或孤立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