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奠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等,源於古代對織女的崇拜和慶祝。這個節日主要慶祝的是女孩子向織女乞求巧手,希望自己美麗、心靈手巧,能夠嫁給如意郎君。乞巧奠的活動通常包括穿針引線、製作小物件、培育巧芽、歌唱童謠、擺上瓜果等,這些活動被稱為「乞巧」。乞巧奠的風俗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但都體現了對智巧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乞巧奠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已有乞巧的習俗。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描述乞巧的場景,而到了宋代,乞巧活動變得更加隆重,京城甚至有專門銷售乞巧商品的集市。乞巧奠不僅是一個慶祝活動,也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之一,在當代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乞巧奠在日本奈良時代傳入,最初是宮廷中的儀式,後來成為祭神之日,並伴有天皇御覽相撲以及大臣賦詩之宴。到了平安時代,乞巧奠被改為祭星之日,並在江戶時代成為五節之一,有吃冷麵避邪的習俗。乞巧奠的儀式至今仍在日本京都的上冷泉家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