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在不同的佛教文獻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以下是五力的幾種解釋:
佛教術語:五力指的是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產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具體包括:
信力:對三寶虔誠,可破除一切邪信。
精進力: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
念力:修四念處以獲正念。
定力:專心禪定以斷除情慾煩惱。
慧力:觀悟四諦,成就智慧,可達解脫。
這五者均有破惡之力,故稱為「五力」。
如來說法之五種力用:包括言說力、隨宜力、方便力、法門力和大悲力。
唯識不判之五種力用:包括定力、通力、借識力、大願力和法威德力。
那先比丘經所立之五力:指制眼、制耳、制鼻、制口、制身等五種力量。
綜上所述,五力的含義取決於具體的佛教文獻和語境。在佛教術語中,五力通常指的是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產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