倗生簋,又名格伯簋,是西周中期的一種飯食器。倗生簋高31厘米,口徑21.9厘米,重8.9千克,器型莊重,設計獨特。它有一個略顯寬大的口部,束頸,設有蓋子,蓋頂還配備了圓形抓手。其腹部較淺且鼓起,下方連線有圈足和方座。在頸腹兩側還設有龍形耳朵,形似象鼻。
倗生簋的裝飾風格十分獨特,蓋緣、器頸以及方座沿邊都飾有火龍紋,而圈足則飾有火紋和四瓣目紋相間的圖案。這件器物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完整的銘文。銘文共有八十三字,大致記錄了一個土地交易的過程。銘文講述的是格伯與倗生之間的交易,格伯用四匹好馬換取了倗生的三十田(一種土地單位),雙方剖木為證,並在書記官吏的見證下確定了土地的界域。倗生製作了這個簋以記錄這樁田產交換的事宜。
倗生簋是研究西周中晚期經濟和法制的重要文物。它的銘文反映了當時貴族間的土地交易和訂立契約的現象,為理解當時的土地制度、經濟交易以及社會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倗生簋在歷史上非常罕見,據記載僅有四件傳世,其中三件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的下落則不詳。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博物館藏的倗生簋原為清代阮元收藏,後經過多次轉手,最終在1979年由李蔭軒夫人邱輝捐獻給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