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是一箇多民族、同源流的姓氏。它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出自風姓,爲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是中國三皇五帝之首,他創制了八卦,教民捕魚、畜牧,因此也被稱爲庖犧或包羲。根據《路史》的記載,包羲氏的後代中有人以包爲姓。
出自羋姓,爲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上將軍包胥的後裔。包胥是楚國的忠臣,曾在楚國被吳國攻破時,獨自求援於秦國,以七日七夜不食不寢的哭泣感動了秦哀公,使秦國出兵救楚。楚昭王爲了表彰他的功勞,封他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史稱申包胥。包胥辭不受封賞,隱居山中,但其後人仍以其字爲氏,稱爲包氏。
出自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改姓。在清朝時期,滿族八旗中的烏雅氏、烏蘇氏(吳舒氏),以及蒙古族八旗中的孛兒只斯氏、博爾濟吉特氏、翁牛特氏等部分或全部改姓爲包氏,並逐漸融入漢族中。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出自申姓,爲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還有丹陽包氏,本爲鮑氏,爲避王莽之亂,改鮑爲包,成爲包姓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