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的成語故事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與劉邦進行生死決戰,最後項羽敗北,在突圍前還燒了軍營。
此戰劉邦一方有韓信指揮的漢軍主力,有張良、蕭何運籌帷幄,還有56萬大軍。項羽一方有8萬楚軍,雖有烏江亭長接應,但最終還是走投無路,無法挽回楚漢戰爭中已經注定的失敗結局。這就是“十面埋伏”的起源。後來人們以此為典,說出“四面八方到處設防,嚴密包圍”。用以比喻對敵人設定的各個關卡、封鎖線。
" 十面埋伏"的成語故事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與劉邦進行生死決戰,最後項羽敗北,在突圍前還燒了軍營。
此戰劉邦一方有韓信指揮的漢軍主力,有張良、蕭何運籌帷幄,還有56萬大軍。項羽一方有8萬楚軍,雖有烏江亭長接應,但最終還是走投無路,無法挽回楚漢戰爭中已經注定的失敗結局。這就是“十面埋伏”的起源。後來人們以此為典,說出“四面八方到處設防,嚴密包圍”。用以比喻對敵人設定的各個關卡、封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