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株拘"這一詞語出自古代道家、哲學家的著作中,具體來自《列子·黃帝》和《莊子·達生》篇。這一表述在歷代解釋中存在不同的解讀,使得其含義聚訟紛紜。例如,郭象對這一句的解釋是「不動之至」,意在表達一種極致的靜止狀態。然而,也有其他解釋,如成玄英認為「拘」字意味著「斫殘枯樹枝」,這種解釋顯然與文本的原意不符。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提到,有的版本將「厥」字作「橛」,並引用李頤的解釋,認為「厥」意為「豎」,整個短語可以理解為「豎若株拘」,意指直立如木樁一般。黃焯在《經典釋文匯校》中提到,有些版本將「厥」作「橛」,這與《說文解字》中對「厥」字的解釋相吻合。
綜上所述,"厥株拘"的確切含義仍存在爭議,不同的解釋反映了古代文獻解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在理解這一短語時,需要結合上下文和不同解釋家的觀點,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