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 「河西 」一 詞,其具 體指代的地域 範圍 隨 著 歷史 時期的 變 遷而有所不同:
春秋 戰 國 時期:
指的是今山西、 陝西 兩省 間 黃河南段以西的地 區,大致 位於 陝西省的 韓城、合 陽、大荔一 帶。
漢、唐 時期:
主要指甘 肅、青海 兩省 黃河以西的地 區。
特 別地,河西走廊在 漢代 隸 屬 涼州,唐代 隸 屬 隴右道, 位於 黃河以西,是甘 肅西北部祁 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 烏鞘 嶺以西的一片 長 條堆 積平原。
先秦 時期:
河西之地指的是 黃河以西、洛水(北洛水)以 東的 狹 長 區域, 這一 區域跨越了 陝北高原 與 關中平原。
其他相 關信息:
河西走廊在 歷史上曾是佛教 東 傳的要道和 絲 綢之路西去的咽喉。
河西走廊在 晉朝 時期曾是多 個政 權的都城所在地。
綜上所述,古代 「河西 」的概念 隨 著 歷史 時期的不同而有所 變化, 從 黃河以西的 狹 長 區域到具 體的行政 區 劃,再到成 為 絲 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其地理 範圍和重要性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