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與忍辱”指的是佛教中關於嗔恨與忍辱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佛的弟子馬哈那扎的解釋。他是一個充滿怒氣和恨意的人,總是與他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在一場爭鬥中受了重傷,生命垂危。這時,佛出現在他的面前,告訴他所有的人生經歷,包括他的傷痛都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的嗔恨所導致的。佛教導他通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來消除內心的嗔恨,最終馬哈那紮成為了忍辱的典範。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婆羅門與賤民的故事。婆羅門看不起賤民,認為他們低賤無比,但是當他失去所有財富時,他只能依賴賤民來生存。賤民們雖然對婆羅門不滿,但還是儘自己所能幫助他。婆羅門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決定改變自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忍辱和善良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這兩個故事都強調了消除嗔恨和培養忍辱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善良和寬容的重要性。這些故事在佛教中廣為流傳,並被視為教導人們如何過上和平、慈悲和智慧的生活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