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字的故事源於古代戰爭中的困獸之鬥。在古代,有一種說法叫作“困獸猶鬥”,意思是即使是困獸,也有掙扎到底的決心。後來人們用“困獸猶鬥”來比喻即使力量已經很弱,但還會作一番掙扎抵抗,不會輕易投降。因此,“困”字引申為疲睏、窘迫、不得脫身等意思。然而,“困”字的形成和發展歷程頗為漫長,最早見於甲骨文和金文當中,原本是“囗”與“車”的組合,代表古代的一種車戰文化。到了小篆中,“囗”被寫作了“四”,形象地展現了軍陣、車馬、道路等場景,仍然有著地理環境等意思。由此可見,“困”字逐漸由實際情景演變到了如今的抽象概念。再後來,漢字不斷演變發展,“困”字簡化成如今的形態。此外,“困”字的本義也有一些典故,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相傳玉帝令太白金星布道授長生秘術,從八方龍吐香花前來助奉修行的人在封地迷途進入不毛之地日久忘返。在中國的古詩詞當中,文人墨客還常用“困”字表達意境之美。綜上所述,“困”字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包含著許多文化內涵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