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色爾體(Uncial)是一種全大寫字母的字型,它在公元3到8世紀期間被拉丁和希臘的抄寫員廣泛使用。這種字型在西方文化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重要的文本都是用這種字型流傳下來的。安色爾體最初是為了適應歐洲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需要而形成的,共有26個字母。在公元4世紀之前,它的字母可能是起源於晚期的古羅馬手寫體。為了更好地適應羊皮紙和犢皮紙表面,其早期的字母變為一種圓潤的連筆形式,這與更適應粗糙的莎草紙的有稜角、多筆畫的字母有很大不同。安色爾體的特點包括大寫體到小寫體的過渡,字母的簡化,以及詞與詞之間的空格的使用,這些都是其演變的典型特徵。
安色爾體在公元六世紀大寫文字消失後,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最莊嚴的文字之一,常用於聖經文本等重要文獻的抄寫。它的使用一直持續到10世紀,逐漸減少。大約有500多本安色爾體手抄本流傳下來,大部分都是在卡洛林文藝復興之前。
此外,安色爾體在希臘的亞歷山大時期期間大受青睞,持續了大約五百年之久。從公元六世紀開始,安色爾體被認為是最重要、最莊嚴的文字,常用於聖經文本。羅馬人從希臘借用了這種風格,並將其命名為安色爾體(Uncial)。在一些安色爾體的早期手稿中,這些字母稱為「Uncia」,意即「十二分之一」,是羅馬的重量及高度單位,英文裡的盎司和英寸都是從「Uncia」一字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