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擾的故事的主人公是戰國時人物陳仲子。
庸人自擾原指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自尋煩惱。後多指本來沒有問題,自己瞎折騰,自找煩惱。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東踦侯劉向上書》:人有所欲,輒佛諸指。嘗有一雞伸翅惡鳴,上怒,拔劍欲擊之。其母曰:殺一動物,何忿為?上釋劍而謝,尤為所怪。竟以此疾頭而已。闕為牛鳴,以苦其婦。故俗言雞鳴狗盜由此出。臣雖下愚,猶知婦人之擾人也。今上疾即此乎?唐·李延壽《南史·褚彥回傳》題為庸人自擾。
陳仲子認為仲叔怪異的行為是受到了仲叔妻的挑撥和干擾,擾亂了他的心智。實際上,這個挑撥就是仲叔妻的某種不正當的行為引起的,它源於“庸人自擾”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