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
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而已。有一天,他正在田裡耕作,突然,一隻兔子急急忙忙地跑過來,不小心撞到田邊的樹根上,撞死了。這個農民高興極了,拾到兔子後美美地吃了個飽。從此,他再也不去田裡種地了,每天就守在樹根邊,等著兔子跑來撞死在樹根上。結果自然什麼都沒等到,只白白地浪費了時間。
這個故事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倖心理妄想不勞而獲。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它已經演變成了一個人們譏笑懶漢的成語,表達了一個人不願意付出努力,只想獲得意外收穫的形象。人們用它來說明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要有改變事物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做法,不然只能一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