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也被稱為柳琴戲,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地方戲曲形式。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的接壤地區。拉魂腔的名稱來源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即能夠深深吸引聽眾的靈魂,使其陶醉。
拉魂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它是以魯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從江蘇海州傳播而來的。拉魂腔在民國時期流行於渦陽縣、蒙城縣、西淝河兩岸,並在1950年代曾代表地方戲晉京為中央領導人匯報演出並獲獎。
拉魂腔的音樂特點在於其唱腔曲調優美,有多種花腔,嗩吶演奏是其特色之一,能夠模擬戲曲角色的唱腔和念白,展現出戲劇情節的起伏。拉魂腔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也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它通過平民化的語言演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思維和理想。
拉魂腔在20世紀末面臨瀕危,隨著現代化宣傳設備的普及和流行音樂的興起,傳統戲曲文化逐漸受到衝擊。然而,它仍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淮海地區文化圈代表性的藝術類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