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逮意這一概念出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原文為「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作者常常擔心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準確地表達客觀事物的本質,以及寫出的文章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意: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物:指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或現象。
文:代表作者通過文字所創作的作品。
陸機在《文賦》中提出了這一觀點,強調了在文學創作中意圖與表達、內容與形式之間可能存在的差距。他認為,解決這一矛盾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陸機的這一論斷對後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