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用是一個經濟學和決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用於描述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決策原則。它指的是在不確定條件下,消費者可能獲得的各種結果的效用的加權平均數。例如,如果用P和1-P表示兩種結果W和Q發生的機率,那麼期望效用函式可以表示為EU=PU(W)+(1-P)U(Q),其中U(x)表示結果x的效用函式。
期望效用理論假設,人們在做出決策時,目標是最大化期望效用,而不是簡單地最大化期望金額。這個理論最早由丹尼爾·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用於解釋賭博和保險中的期望值。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的著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中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理論,提出了理性人應該如何選擇的公式。
期望效用的概念不僅在經濟學中重要,也在博弈論、決策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套用。它幫助理解個體在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的決策過程。例如,消費者在選擇購買商品時,會根據不同商品可能帶來的效用和發生機率來做出決定。
此外,期望效用理論也揭示了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一些偏差,如反射效應,這表明人們在實際情況中並不總是完全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