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的起源可以從兩個主要方面來理解:宇宙中的核合成和地球上的核化學發展。
宇宙中的核合成:
宇宙始於大約133億至139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從此開始了宇宙的膨脹與演化。大爆炸後約1微秒,質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開始出現。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下降,質子和中子相互碰撞形成氘核,並進一步合成氦原子核以及其他核素,如氚和輕元素。這一過程在宇宙膨脹和溫度下降的影響下,以及缺少某些穩定核素的條件下,大約在十幾分鐘後終止。
地球上的核化學發展:
核化學的研究始於1898年,居里夫婦對釙和鐳的分離和鑑定為起點。隨後,通過化學上的分離和鑑定,以及物理上探測α、β和γ射線等技術的發展,發現了多個天然放射性元素和核素的同位素概念。1919年,盧瑟福等發現天然放射性核素髮射的α粒子引起的原子核反應。1934年,小居里夫婦製備出第一個人工放射性核素——磷30。隨著中子的發現和粒子加速器的發展,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數目逐年增加,特別是1938年哈恩等發現原子核裂變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核譜學和其他相關領域的工作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
綜上所述,核的起源不僅涉及到宇宙大爆炸後物質的基本構成,也包括了人類對核性質、結構、反應等的研究和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