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鯭魚,也被稱為藍刺子魚或臭肚魚,是一種棲息在礁區、砂泥底、河口和近海沿岸的魚類。其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部較小,吻部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6。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色上方銀灰色,往下側漸成銀色,上側間雜藍色斑點,下側則雜以白色斑;頭部上方則為暗綠色;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具2-3行小圓斑。
泥鯭魚是一種雜食性魚類,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其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東起波斯灣、阿曼灣,西至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中國台灣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產。
泥鯭魚每年3月至5月是汛期,而冬季捕獲的泥鯭魚最肥碩,個體體重最大的達到半斤,肉質鮮美。泥鯭魚的魚膽可用於中耳炎、皮膚潰瘍、瘡癤腫毒、膽囊炎、跌打損傷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