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鄉是一箇漢語詞彙,其讀音爲`qīng xiāng`。最初的含義是清查四鄉以肅清盜匪等不法行爲。在清末甲午戰爭到庚子國變時期,清鄉開始作爲一箇軍事術語在中國使用,主要指清政府以軍事手段解決或消滅農村地區的匪盜勢力。進入民國時期,清鄉成爲民國政府(包括北洋時期到汪僞、蔣介石政府)撲滅各類反對勢力的常見手段。在地方動盪不安時,政府軍或親政府武裝會進入鄉村清查反對勢力的藏匿之處,並對可疑人士實行拘捕或處決,目的是“肅清整治”。現代人提到清鄉時,主要是指汪精衛僞政府時期打擊轄區內抗日勢力的運動。此外,日軍在佔領區實施的一種政策,使用竹籬笆建立封鎖線,並要求出入者出示良民證,也在1941年在江蘇省中南部、浙江省東部一帶推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