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燎火 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拼音為 pò bì liáo huǒ。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作風正派,不好女色。它的出處是清代張英編纂的《淵鑒類函·牆壁三》,其中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故事。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魯男子的君子,他在夜裡遇到鄰居的寡婦因暴風雨而無處安身,儘管寡婦請求借宿一晚,魯男子仍然堅持原則,沒有開門讓她進來。他擔心如果開了門,雖然喪身事小,但失節事大,一旦傳出去,將難以洗清。因此,他勸告寡婦儘快離開,不要在檐下受風雨之苦。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那些作風正派、不好女色的君子。
成語解釋:推倒牆壁,點燃燈火。形容作風正派,不好女色。
出處:清·張英《淵鑒類函·牆壁三》
歷史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名叫魯男子的人,他既無伯叔兄弟,又無妻妾子女,因而獨居一室。他的鄰居是個寡婦,也是堵居一室。夜裡突然襲來了一場暴風雨,寡婦的兩間茅屋被風雨掀翻,跑去敲魯男子的門,風雨中他隔窗告訴魯男子自己的茅屋倒塌,無法安歇,乞求他看在老街舊鄰的份上,開門借宿一夜,以避風雨。魯男子也隔著窗勸她快些離去,以免招惹是非。寡婦說:「君室中無他人,借宿一夜,誰人能知?」魯男子說:「正因無人作證,才不敢開門。否則,傳揚出去,豈不是跳進黃河也難洗清嗎?喪身事小,失節事大,與其事後後悔,不如現在請你快快離去,不要在檐下受那風雨之苦。」寡婦苦苦哀求,魯男子始終不肯開門。後稱不好女色的君子為「魯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