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仔糕的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廣東台山起源說。這種說法認為缽仔糕最初是在食物匱乏的年代由廣東台山的農婦創造的,目的是為了給勞作的男士提供充飢的食物。當時,缽仔糕最重要的功能是填飽肚子,通常使用浸泡過的粘米磨成米漿,加入糖水後蒸熟。
清朝《台山縣誌》記載。另一種說法提到,缽仔糕在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的《台山縣誌》中已有記載,表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
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還有說法提到缽仔糕是從香港流行起來的,是一種在台灣和廣東流行的傳統小吃,因電影《新不了情》和電視劇《破壞之王》而廣受歡迎。
多種口味的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缽仔糕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風味,還發展出了多種口味,如相思紅豆、草莓、水蜜桃、葡萄乾、香芋、玉米等,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
綜上所述,缽仔糕的由來和演變展示了其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