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統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與偉大的詩人屈原有關的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最終被貶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都,屈原在極度悲憤之下,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的這一天會包粽子,賽龍舟,並且在江邊進行祭奠。這些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使端午節成為了包含著對屈原深深敬意的傳統節日。
此外,在江浙一帶有競渡和吃粽子一種較為普遍的習俗。而且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比如在安徽一些地方會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據說這樣做可以使其不受毒蟲的傷害。
這些故事和習俗使端午節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