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甑是一個成語典故,用來指代那些貧困而有操守的賢士。這個成語源自《後漢書》中的記載,講述了東漢時期的一位賢士範冉的故事。範冉,字史雲,是陳留外黃人。他在年輕時曾擔任縣小吏,但因為不滿於迎接督郵的官場行為而逃跑。後來,他在南陽跟隨樊英學習,又遊歷三輔地區,向馬融學習經術。範冉的行為特立獨行,常常違背當時的習俗。他非常欣賞梁伯鸞和閔仲叔的為人,並與漢中李固、河內王奐關係密切,但鄙視賈偉節、郭林宗等人。儘管王奐曾多次邀請他擔任官職,但他因貧困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拒絕。桓帝時期,範冉被任命為萊蕪長,但因母親去世而未到職。後來,他因過於激進而不能適應官場,選擇隱居生活,以賣卜為生。他的生活雖然貧困,但始終保持著高尚的品德和操守。閭里的人們為他編歌:「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這句話後來成為「範甑」成語的來源,用來形容那些貧困但有節操的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