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成簿是明代萬曆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所創立的一種制度,旨在加強對官吏政績的考核和管理。以下是考成簿的主要特點和實施方式:
創立者與背景:
創立者:張居正
背景:明代早期已有對官吏政績進行考核的制度,但這些制度往往流於形式化,或成為官員爭權的手段。張居正認識到,不僅要對官吏進行定期考察,還要對其所辦事務規定期限,執行「考成法」。
實際內容: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並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留作底冊,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
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每完成一件須登出一件,未完成或未如實申報的必須處罰。
六科可根據賬簿登記,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
內閣依賬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實例:
萬曆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撫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總計237件,54人受罰。
萬曆四年(1576年),規定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有官員因不足九成受到降級或革職處分。
成效:
張居正當政期間,裁革了約占官吏總數三分之一的冗員。
通過立限考成的三本賬,嚴格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
強調在考核地方官的「大計」之年,秉公辦事、實心為民的官員列為上考,而缺乏辦事效率的冗官被裁撤。
張居正廣泛任用人才,提拔擁護改革、政績卓越的官員,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偏見。
通過考成簿的實施,張居正有效地提高了官僚體系的效率,促進了明代政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