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彊,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籍貫安徽省績溪縣,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景星學社社員。
以下是胡適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1. 父親的教育:胡適的父親胡傳道重視對胡適的教育,經常教他讀《詩經》,這為胡適以後走上文學道路創造了良好的家庭條件。
2. 國小老師的影響:有一次,一位老師在教拼音字母時讓學生按照字的讀音來背,而不按照本來的讀音去背。當時學校剛教“波”“坡”“摸”等字音對應的拼音,音調押韻合轍。 國小教師帶頭挑戰學校慣例讓年幼的胡適不服了。多年以後他在一篇日記里感嘆:“不知當時為什麼要對這位老師心存敬服。”這件事讓胡適明白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3. 提倡白話文:胡適是提倡文學革命的第一人。他主張“思想革命”、“語言文字之革命”。 1917年初,他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不作無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不拘格調,不拘體裁”等主張。在當時很有影響。
以上只是胡適生平的一部分故事,更多內容建議閱讀相關傳記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