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是一部記錄周代歷史的古籍,其內容豐富,涵蓋史事、思想等多個方面。關於《逸周書》的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以下是相關介紹:
傳統上認為,《逸周書》原名《周書》,與《尚書》性質相似,是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有說法稱它是孔子刪定《尚書》後剩餘的部分,因此得名。
另一種觀點認為,《逸周書》的主要篇章可能源自戰國時期,甚至可能經過漢代人的改易或增補。
該書成書年代至今仍有爭議,包括了春秋、戰國、西漢、西晉等多種說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儘管《逸周書》的某些觀點可能不完全符合儒家思想,但它為我們了解周代的歷史和思想提供了寶貴材料。該書的一些篇章記錄了周朝初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制度,具有很高的文獻、學術和思想價值。
《逸周書》共分為十卷,包含七十篇正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解。各篇的篇名通常帶有「解」字,而序篇的位置可能因版本而異。該書在清代乾隆年間經過盧文弨的校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版本。
總的來說,《逸周書》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周代的歷史信息,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儘管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篇章結構繁瑣、內容冗長等,但它仍然是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