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政治家。他的筆名除了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郭沫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沙灣,早年赴日本留學,後在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獲得醫學學士學位。
郭沫若的文學成就包括:
1921年,出版了詩集《女神》,標誌著中國新詩的成熟。
1923年,完成了歷史劇《卓文君》和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
1924年,完成了歷史劇《王昭君》。
他的學術貢獻包括:
1931年,完成了論著《甲骨文字研究》和《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
1941年,完成了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政治生涯包括:
曾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以及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
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
1928年,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期間繼續進行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
郭沫若的社會評價:
被認為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
獲得了「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
郭沫若的逝世:
1978年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