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最初是指帝王或諸侯的墳墓,現在多用於指代領袖或先烈的墳地,也泛指一般的墳墓。在中國古代,陵墓通常採用土葬方式,以秦始皇陵為代表。陵墓的規模通常很大,有時會依山而建,這種規模的墓葬只有天子、帝王等極少數人才能享有。
陵墓在中國古代墓葬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僅是一種葬禮形式,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對陵墓的解釋是,將死者的屍體或其殘餘按照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用以放置屍體或其殘餘的固定設施稱為「墓」,而「陵墓」或「陵寢」則是對中國古代帝王墓葬的一種特殊稱謂。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周代以前並沒有墳墓的概念,只有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築。到了周代,開始出現封土,封土的大小根據死者的爵位來決定,爵位越高,封土越大,有些達到山丘大小,因此被稱為「墓丘」。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國君的墓葬越來越大,形似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被稱為「山」或「陵」,加上陵前的寢殿和祭殿等建築,合稱為「陵寢」。帝王陵寢除了地面建築外,還包括華麗的地下宮殿,這是帝王死後活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