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符號學是一種將電影視爲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的研究領域。它基於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費迪南德·德·索緒爾的理論,特別是其關於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以及符號系統的約定性。電影符號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法國的結構主義思潮興起,電影符號學作爲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的研究電影藝術的新分支應運而生。
電影符號學可以分爲兩個階段,即結構語言學和精神分析學。第一階段,也被稱爲第一符號學,主要集中在確定電影的符號學特性、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以及分析電影作品的敘事結構。這一階段的電影符號學以語言學爲模式,強調電影作爲符號系統的特性,以及電影語言與自然語言的本質相似性。
第二階段,也被稱爲第二符號學,是第一階段的發展和深化。在這一階段,電影符號學結合了精神分析學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注重觀衆深層心理的研究,並從靜態的結構分析轉向動態的過程分析。這一階段的電影符號學研究重點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
電影符號學的理論家包括克利斯蒂安·麥茨、艾柯、帕索里尼等,他們的著作對電影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電影符號學的研究方法論強調科學主義批評,旨在建立電影的“元理論”,並按照語言學模式建立不同的分析系統。儘管電影符號學在學術界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它仍然在電影理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並促進了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