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維茲理論,也稱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哈利·馬克維茲於1952年提出的一套理論和方法,旨在幫助投資者在給定的風險水平下實現最大的預期收益率。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其中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各證券期望收益率的加權平均值,而風險則由這些收益率的標準差(或方差)來衡量。馬克維茲理論通過數學方法找到了在給定風險水平下預期收益率最高的投資組合點,形成了所謂的效率邊界。投資決策應根據效率邊界來進行。
馬克維茲在他的學術論文《資產選擇:有效的多樣化》中首次套用了資產組合報酬的均值和方差這兩個數學概念,明確地定義了投資者偏好,並將邊際分析原理運用於資產組合的分析研究中。這一理論幫助家庭和企業合理運用和組合資金,以在既定風險下獲得最大收益。
馬克維茲理論奠定了現代證券投資理論的基礎,開啟了以金融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數理規範分析與模型計量分析為主要分析方法的金融研究範式。該理論的一個重要結論是資產的期望收益由其自身的風險大小來決定。儘管如此,馬克維茲理論在實際套用中面臨一些限制和挑戰,如證券收益並非總是常態分配,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性可能不穩定,以及模型未考慮資產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等因素。
總的來說,馬克維茲理論為現代投資組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儘管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