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悒"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表達內心的憂愁和不快,如: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寫道:「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誰與語!」這裡的「鬱悒」表達了他因身體殘缺和處境惡劣而感到的孤獨和憂愁。
宋代司馬光的《呈江鄰幾》詩中提到:「今茲官帝城,大暑困鬱悒。」這裡的「鬱悒」描述了詩人在炎熱的夏季感到的心境困頓和憂愁。
明代的李東陽在《題應寧所藏馬敬瞻山水圖》詩中寫道:「嗟予對此開鬱悒,如熱者濯渴者汲。」這裡的「鬱悒」表達了他面對山水畫時心中的開闊和愉悅,與前面的憂愁形成對比。
這些例子展示了「鬱悒」一詞在古代文學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既可以表達孤獨和憂愁,也可以在與自然美景的對比中表達一種心境的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