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故事讀後感(一)
初讀三毛的文章――《撒哈拉沙漠》,就讓我喜歡執愛。真實的文字、動感的心靈、細膩的感情……就如一首曲子,遼遠悠長。其中的調子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說它沉鬱憂傷、曠古悠長,都有。在遼闊的原野上,一隻大雁的孤鳴;在晚風中,一個孤獨者的守望;在沙漠中,一頭駱駝的低呤……在她的文字中間,我可以用心去觸摸感應她的心靈。我才發現當你真正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語言是那麼的脆弱無力。
三毛以憂鬱的情緒帶著我們進入撒哈拉沙漠,讓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落後地區的故事悲劇,讓我們看到很多沙漠裡的人們在遠離知識的情況下是過著的生活,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不同層次的文明的對比和碰撞。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壯美而浩瀚的沙漠,卻也是一片精神文明的荒漠。三毛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輕鬆的筆調描寫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這裡的人們都不識字,婦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帶黑紗,即使病了也不去醫院,因為醫院的醫生是男人。於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將自己手邊所有的食物和藥留給了窮苦的撒哈拉威人。聰明的她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知識和自身經驗為鄰居婦女們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漸漸的鄰居們有什麼頭暈身疼的都來找她取藥。她說自己是「非洲巫醫」,丈夫勸阻她不要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她只能無奈的笑笑,然後固執的跑到每一個需要她幫助的婦女家裡。她也知道這樣子很冒險,可是這裡的文化禁錮了女人的自由,善良的她無論如何也沒法眼睜睜的看著她們痛苦受折磨。於是,當姑卡的腳生瘡時,她用中國的老藥方黃豆醫好了;當鄰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來時,三毛用在書上看到的方法給羊灌酒救了它;當沙蒂的表妹就快餓死時,是三毛從她的臉上看到了飢餓,教她撿回了性命;還有幫法蒂瑪生小孩,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促使她大膽行醫的是那些寧願病死也不去看醫生的婦女,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醫生是男人。這些足以讓我們看到遠離文明的封建與文明中的智慧,有著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難以言說的疼痛。
三毛總是想要幫助沙漠中的這些弱者。平日無事時,她就在自己家裡開了一個免費女子學校,教當地的婦女數數字和認錢幣,程度好點的便教點算術。然而這裡的「學生」流動性很大,因為她們沒有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在她們的意識里,生活就應該是那個樣子,依循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知識離她們太遙遠。可是即使是最簡單的數數,她們也沒有什麼心思學習,多半是翻翻書裡的漂亮圖片,試穿三毛的各種歐式衣服,或者集體躺在新床上。三毛在家的時候,經常或有當地婦女或小孩敲門,理直氣壯地借東西,從剪刀、醬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過,卻從來不會歸還。看到這些,三毛只能無奈地笑笑,感嘆文明的落差和個人力量的薄弱,她不會計較太多,只是可惜沒有真正的幫助到她們。
三毛,用她的熱情與愛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美麗的身影。留給讀著深刻的思考,究竟這樣的無知只是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是人為的因素,這個世界要如何幫助他們走向文明,走向科學的發展。
撒哈拉故事讀後感(二)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裡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歷程,從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毛的樂觀、熱情、快樂的心境。
《撒哈拉的故事》中,有《沙漠中的飯店》、《進入婚姻殿堂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苦找》、《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後,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闆稱讚,讀完也讓我跟著樂了起來。
《懸壺濟世》這一節首要是說三毛做大夫,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國內藥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醫,用指甲油來補人牙齒,並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發病的人牙齒都不痛了,足可令咬東西。這件事荷西了解後,「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整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又足以讓讀者心裡感受到荷西當時的驚嚇。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差點死掉了。看這1個故事的時間,我真是感到身臨其境,被當時的繃緊、懼怕的氣氛所打動,也傳染了三毛當時的那種懼怕心理,又與她同急、同憂、同喜……
《沙漠觀浴記》那主人公離奇的遭遇讓我捧腹大笑;《芳鄰》裡那些鄰居的行為讓我又好氣又好笑;《素人漁夫》中荷西和「我」「用十二倍的價錢在吃自我賣出的魚」,而後賣魚的收帳單又被洗衣機泡爛,真如同看到他們「又哭又笑」;《死果》則SHOW了十分厲害的「靈異」狀況,「這種符咒的狀況,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點在做攻擊,它可令將這些小毛病化成厲鬼來取你的性命」看得有部分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駕駛執照的搞笑歷程……1個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時了讀者面前,其中也可令看出三毛對撒哈拉的熱愛。但是,在《娃娃新娘》中又可見三毛對撒哈拉當地風俗的無奈,對姑卡的同情。
整本書以《白手成家》作結。《白手成家》記敘了三毛來到撒哈拉沙漠到她與荷西一步一步終於建成了「沙地的城堡」——他們美好的家。這一過程布滿挫折,但最後他們的住所還是由「那個灰暗的中間有個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漂亮的小屋」,讓我心裡感受到了白手成家的艱辛和成家後的快樂。
讀罷了《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1個廣闊漂亮的撒哈拉沙漠,看到了1個快樂的三毛……
撒哈拉故事讀後感(三)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像,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家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設備,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里,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助,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係,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助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