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花女讀後感(一)
三毛是我在中學時代就非常喜愛的一位作家,她的《鬧學記》《稻草人手記》等作品相信有不少人也拜讀過。但在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賣花女》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為我們塑造了一位以騙為生的非洲賣花老婦的形象。雖然是上當受騙,可在三毛的筆下,那婦人卻也並不十分可恨。輕鬆、幽默的文筆,把個老奸巨猾的賣花女寫得是伶牙俐齒,左右逢源。倒是三毛本人十分值得同情,一家人不停地在為善良買單,最後竟落得望風而逃的下場。
看著這令人捧腹的作品,不覺又想起三毛,想起學生時代,想起無憂無慮的日子。只記得那時所有讀過她作品的人都在羨慕她流浪的生活,都愛聽她的心聲——那曲《橄欖樹》。只是現在的孩子幾乎不知三毛為何許人也。三毛那單純的快樂,不會只影響我們那代人吧?我們的學生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不乏有行萬里路的人;但三毛的萬里行程,為讀者帶來的卻是無盡的精神享受。三毛的寫作風格,應是我們的學生當好好學的吧?即便是討論一下三毛這個人也會令人深受啟發:一個在作品中表現出如許達觀、開朗的性格的人,居然會以自殺來作為人生的結局,這紅塵究竟應當如何來看待?一個倍受爭議的作家本身就是學生閱讀興趣所在。
賣花女讀後感(二)
蕭伯納是現實主義戲劇家,其作品多數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黑暗。他擅長用幽默的語言和荒謬的劇情來體現自身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諷刺,這一特點在其作品《賣花女》中表現的最為突出。
《賣花女》原名為《辟格梅林》源於希臘神話,作者引用該名也極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性。故事主要講述了在躲雨的屋檐下,語言學家希金斯巧遇賣花女莉莎和語言研究家皮克林。此後希金斯和皮克林兩人設定了一場賭局,如果希金斯教授能在6個月內使莉莎從一個粗俗的賣花女蛻變成一位能出席任何高貴場合的名門小姐,皮克林為莉莎付學費以及承認希金斯是最偉大的語言學家。莉莎在經過6各月的訓練後改變了她的語言和外表,完全脫離了出身貧寒,言行粗俗的賣花女形象,成為了一位在任何場合都引人矚目的貴族小姐。
莉莎以其高貴的氣質,禮貌的言語成功的欺騙了那些所謂的上流名人,連希金斯和皮克林也被其所吸引。蛻變後的莉莎成功的禮貌而又犀利的言語對希金斯進行語言上的反擊,而氣急敗壞的希金斯暴露出一系列不符合他身份的語言和行為,這是喜劇的諷刺性達到了一個高潮。此時被視為資產階級上流社會道德模範的希金斯在賣花女面前成為了一個語言粗俗,毫無無禮貌的小市民,而與賣花女的優雅談吐無疑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對比與諷刺。
希金斯在該劇結束是說了一句:「一片爛菜葉,還想開花店。」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蕭伯納對資本主義冷酷與虛偽的無情揭露。
劇中莉莎曾說:「說真的,除了一些人人都能學會的事情,像打掃正規的說話方式等等,一位小姐於一個賣花女的區別不在於她的言行舉止如何,而在於人家是怎樣對她的。在希金斯教授看來我永遠是一個賣花女,因為他總是把我當成一個賣花女對待。」此時的希金斯是虛偽的資產階級代表,是一個只看重出身,名譽的粗俗人士。
劇尾,在常人都以為莉莎會和希金斯在一起時,蕭伯納卻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莉莎出走嫁給了一位沒落的資產階級。其實這一結局也不難理解,蛻變後的莉莎顯然已經回不到她原來的賣花女的生活,但是出生的限制又讓她身於上流社會,無奈的只能通過嫁給一沒落的資產階級來提升自己的地位。這樣的結局是無奈與殘酷的。人們再也看不到那個純真的賣花女了。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標準,將的本性無情的扼殺了。
蕭伯納構造了一個荒誕而又具有轉折性的故事,讓人在幽默中,感受到那些所謂的上流社會的優雅談吐,只能說明他們文化高一些,而並非靈魂的乾淨。相反語言粗俗的賣花女新林更加純淨,她沒有那些上流社會的虛偽,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蕭伯納的《賣花女》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為善,無情,殘酷的尖銳諷刺,更是對純真人性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