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體育之研究讀後感

體育之研究讀後感(一)

1917年4月1日,24歲的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體育方面的文章—《體育之研究》。讀完這篇比較簡短的文章後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當今社會信息發展快,人們生活條件好,導致很多年輕人整天沒日每夜的坐在電腦旁邊玩遊戲,工作等。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和我們大人一樣缺少體育鍛鍊和戶外活動呢?回想一下我的童年,每到放學或放假的時候就會和小夥伴們去野地戶外去「瘋跑」,而現在的孩子,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體育鍛鍊方面,而是僅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一到周末或寒暑假就會立即為學生報各種補習班。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的頭腦確實變聰明了,但是他們的體格卻明顯變弱了……哪怕讓孩子跑幾圈就會氣喘噓噓,哪怕稍微少穿一點衣服就會感冒一場……孩子的身體不夠強壯,意志就不夠堅強,精力也會不堪重負。注重體智德美的發展教育體制,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挽救我們孩子的體質呢?

生命在於運動,體育鍛鍊時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因素,作為在體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在不同程度的基礎上,通過體育教學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先後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學校體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基本形式,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除共同具有一般的教育規律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現代體育教學觀要求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體育教育不僅要促進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素質,還要為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遊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體育項目,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還是培養學生自我鍛鍊身體能力的有力措施。如「傳球接力跑」,是發展學生傳接球和跑步能力的遊戲,要求學生首先掌握快速傳球和正確跑步姿勢,並且分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頭上傳球,有的說跨下傳,還有的說轉身傳球。各組採用了不同的傳球方法,結果是頭上傳球比較快,而且能迅速過渡到接力跑,學生在學中玩,玩中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下課鈴聲響了,學生還沉浸在歡樂中。由此可見,通過這一教學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自覺鍛鍊身體的能力。總之,體育課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和自我鍛鍊的能力,使學生從小樹立終生體育思想,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體育之研究讀後感(二)

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在我心目中,堪稱體育論文的絕世經典。

中國的文化,時常把文人與柔弱聯繫起來,這無疑是文人的恥辱。在我看來,如果身體柔弱,也根本稱不上真正的文人,最起碼氣質上不像。文與武是不可分的!文、武缺一豈道乎?真正的書生意氣,是文與武波峰的交織,是一個絕世儒將的風姿。

從史至今,可稱得上英雄的,必是文而兼武者。事實上,文而兼武者,中國歷史上有好多好多,比如周瑜「雄姿勃發,羽扇綸巾」,孫策「猛銳蓋世,決勝疆場,又常與周瑜、大小喬共讀詩書」。以及《體育之研究》中提到的:「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清之初世,顏習齋、李剛主文而兼武。」等等。

再說一個更加切實道理:健康的身體,是每個人一切的基礎。有了強健的身體,才有充沛的精力,才能為自己的事業提供基礎保證。一個人只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卻沒有健康的體質、充沛的精力,怎能在艱苦的事業中堅持下去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讓我們觀察一下現在學校讀書的小書生們:其家長根本不重視孩子德與體的培養與教導,而是不惜花巨款讓他們的孩子學習美術、彈鋼琴、學英語等,學習的課程多如牛毛,輕視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更完全忽視了孩子的體育鍛鍊。其弊端,使得這些小書生們「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身體不夠強壯,意志不夠堅強,精力也不堪重負,是得是失呢?加強素質教育,提倡三育並重,德智體全面發展,在這些望子成龍的家長面前,是否顯得蒼白無力呢?

所以說,只重視德、智而忽略體育鍛鍊、強身健體是100%的捨本逐末。

大家應該意識到,體育鍛鍊的基本作用是為了祛病修身,使身體健康。另一個更加深入的作用,就是可以通過體育鍛鍊,使意志堅強,心情舒爽,使人膽大無畏,敢為耐久。「意志者,人生事業之先驅也!」體育之大效益尤在此矣!」正如《體育之研究》文中所說:「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

通過體育鍛鍊,可以使身體強健,可以利用體育鍛鍊來消除煩惱,使精神舒暢,精力充沛,更能增強人的意志,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給予體育這樣的解釋:「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在平庸中覺醒的奮鬥者啊,須知道德、知識的完備,要仰仗鋼鐵般的軀體與意志,舊時柔弱的知識分子形象將再也不屬於你和我,體弱可以變體強,無知可以變博學,肌絡筋骨、山河大地皆可改變,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是正確的理論,只要我們認清方向,明確了目標,從體育鍛鍊入手,努力學習,哪怕我們現在柔弱無知,又何愁不能文武兼備、身心並完?建功立業,實現理想抱負,也可以不再像那美麗的星空可望而不可及了。

體育之研究讀後感(三)

《體育之研究》對於今天的啟示不僅對學校教育作出巨大貢獻,更是對全民健身運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強調「三育並重」,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毛澤東對學校教育的突出貢獻所在。李偉民指出,「身心正常、健康、和諧發展的理論是毛澤東同志體育思想的真諦。『三育並重』、『身心並完』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發展,是毛澤東對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學說的一大貢獻」。建國後毛澤東提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把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學說的根本原理和核心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更是強調了教育(包括體育與健康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作用,在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學說繼承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從而確立「體」在三育中的位置。()

我們在增強人民體質方面,長期走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舊路,伴隨著改革的腳步也曾出現過批評錦標主義全盤否定競技的觀點,積重難返,對增強體質的難度和重要性我們都缺少足夠的理解和認識,而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了一個「體育之真義」的觀點:體育是「養生之道也」,是「人類自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可見,體育的真義,在於增強人民的體質,完善人類的身體。毛澤東在1952年為中華體育總會成立大會的著名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反映了他完整而系統的體育思想,也是他對體育內涵和本質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他所理解體育的對象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少數人參加的「精英」體育,作為一代卓越的領導人,能對體育有如此深刻而精闢的見解,實為鮮有。其實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並不對立和矛盾,二者只是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問題,應該是各有其所、各有其用、協調發展。1995年5月國務院批准頒布了《全民健身計畫綱要》這一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措施。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和「陽光體育運動」,實際是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肯定與回歸。通過體育運動鍛鍊身體,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也就是全民健身,也就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核心。在開展全民健身的過程中應以毛澤東的「健民強國」為指導思想,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