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讀後感(一)
當我讀完老舍寫的《草原》時,感到無比幸福與快樂,這篇文章是五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的第一課課文。
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訪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尤其是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如同一幅幅畫面在眼前流動著,而且讓我感覺身臨其境,似乎來到了大草原,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望一望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平地小丘,感受一下翠色慾流的景觀,欣賞著牛、羊、駿馬自由自在的散步,這如實如畫的草原風光,怎能不令人陶醉……
作者筆鋒一轉:一輛「灑脫」行駛的汽車,忽飛忽落的小鳥、馬群、蒙古族同胞……響成一片的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頓時在寂靜的草原上構成一幅民族特有的熱烈場面。
反想自己,寫作文:提筆不知如何下手,是因為沒有像作者這樣用「心」觀察,用「心」感受,所以寫的文章,要麼語無倫次,要麼缺乏真情實感,要麼不知如何結尾,要麼不知怎樣承上啟下。
讀完老舍的《草原》,使我感受到:「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是啊,如果我們能專心學習,能像老舍先生那樣經常把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我想,寫作文將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賞析讀後感(二)
我讀過一篇文章,故事是這樣的:
《幸福》雜誌在徵答欄中登過一個題目: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做了什麼?一位軍人說,是去鄉間開一個雜貨鋪;一個女部長說,想要經營一個小旅館;一位市長說,想做一位攝影記者;一位部長想做一家飲料公司的經理。更有甚者,想退出人類的世界,化為植物。其間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有的想當總統,有的想做外交官,應有盡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現在的自己。
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活得很好,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然而,當局者都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有時是不可以用不知足來解釋的。
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得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在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能在激怒你。這時,人就需要尋找另一片風景。
沒有嘗過苦澀,不能真正感受蜜糖的甜;沒有經歷挫折,不能真正珍惜成功的美好;不經歷黑暗,不會懂得燭光的溫暖。只有在苦難中生活過,才真正懂得日常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賞析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完了《魯迅作品賞析》一書,受益匪淺,再次了解了魯迅。()
魯迅小時候經常與同伴們在百草園嬉戲玩耍,對什麼都充滿著好奇,就連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都是他們遊戲的「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了解到魯迅幼時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孩子,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告誡他別去草叢裡玩耍,而魯迅正因為這樣更要去,可從未碰上過美女蛇,反倒經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後來,魯迅與小蟋蟀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有一篇提名為《故鄉》的文章,1921年一月發表,那年魯迅正在老家,而聽說幼年的閏土要來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沒想到閏土不再和以前那樣可愛靈活了,變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卻早有皺紋,頭髮蒼白。閏土見到魯迅便喊「老爺」,與魯迅談起了農民的悲哀:「哎,家裡有許多孩子,農活有多,政府逼著我們捐錢,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時割下來的稻穀青菜還沒人要。孩子和我們真是餓呀……」說著摸了摸孩子的頭。這篇文章真是催人淚下,魯迅的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與命運,揭示了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的根源。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抒發了嚮往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