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不管多沒面子,請站在孩子這一邊

  「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

  這是最近一期《奇葩說》的辯題。

  有網友評論:「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這段無比揪心的話,竟有無數人留言點讚,說自己也是這樣。

  我們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可事實上,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怎樣對待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怎樣愛孩子,才能讓親子關係變得真正緊密。

  1

  讓孩子知道,他比面子重要。

  前幾天,一位日本媽媽,在推特上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兒子讀幼稚園時,曾跟著奶奶去別人家。

  當時,他看中了那家孩子自己做的高達模型,孩子母親二話沒說,就送給了兒子。

  後來兒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雖然當時得到了對方家長的認可,但沒經過本人允許就把玩具帶回家,實在過分了。

  要是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他一定會哭的。

  幾年前,婆婆曾擅自把女兒的玩偶送給了侄女,女兒為此大哭了一場。

  現在女兒已經是國小生了,偶爾想起那個玩偶還會很傷心。

  她說,那是她最喜歡、最珍愛的一個玩偶。

  蒙特梭利認為,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我們為了人際關係不受影響,擔心惹來小氣的質疑,就自作主張地處理孩子的物品。

  本質上就是不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人看待。

  再小的孩子,也有表達自我的需要。

  一旦意願被忽視,孩子會覺得,遭到了父母的背叛,會失去安全感和歸屬感,甚至不再願意信任父母。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如果父母對自己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非常痛苦。

  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請跟孩子站在一邊。 孩子,比面子更重要。

  2

  不完美的事≠不好的孩子。

  布芮妮·布朗博士曾在《脆弱的力量》一書中,提到自己與女兒的尷尬經歷。

  她帶著8歲的女兒買鞋,商場正巧在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女兒聽著聽著,竟當場跳起舞來。

  周圍的顧客都停下來盯著看,可大家的表情並不是欣賞,而是一種替她感到難為情的樣子。

  這些指指點點,讓女兒在那一刻僵著身體,她一動不動、不知所措地看著媽媽。

  布朗表示,當時她非常羞愧,覺得是女兒不對,不該在公眾場合做這種奇怪的事。

  可看到女兒求助的眼神,她突然意識到,如果現在斥責孩子,就等於是採用背叛孩子的方法,來拯救自己。

  最後她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也加進去呀。

  聽到這句話,女兒繼續開心地跳起舞,她則在一旁用心地欣賞完這段即興表演。

  如果我們無法容許孩子表現真實的自己,可能會讓孩子自我否定,陷入抑鬱和沮喪。

  而這,正是羞恥感的可怕之處:無法正視不足,也無法看到長處。

  因此,布朗後來在書中寫到:感謝上帝,當時我不是如此反應。

  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卻總是盯著缺點。

  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看過一個視頻,媽媽來接孩子放學時發現,孩子白淨的校服上沾滿了泥巴。

  她立即變了臉色,嫌棄又生氣地說:

  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髒的,對吧?

  你怎麼回事?怎麼會弄得這麼髒?

  我的天哪,你也太髒了吧!

  甚至無語到不願碰孩子:「弄這麼髒,你自己洗乾淨啦。」

  媽媽們認為,孩子這樣子,肯定是調皮搗蛋了。

  但實際上,這些孩子全部都被評為今日好學生。

  原來,環衛爺爺推著花盆的小車倒了,經過的孩子,第一反應都是上前幫忙。

  他們把滿是泥土的花盆,抱在懷裡,搬運過程中沒有絲毫猶豫。

  俗話說,凡事都有兩面性。

  遇事,先不要急著罵孩子,說不定結果,會出乎你的意料。

  更何況,即使孩子的行為存在問題,也不代表,孩子本身有問題。

  我們不小心推開的,或許是一顆善良的心。

  3

  與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較勁。

  上周,朋友帶孩子參加一個旅行團。

  在走玻璃棧道時,兒子沒走兩步,就嚇得退回起點,再也不願意邁出一步。

  不少旅客都在看著,朋友急得大吼:「你看那個小妹妹都敢走,你還是男子漢呢,丟不丟人啊。」

  往前硬拽了兩步,結果兒子哇哇大哭;拖到一旁,好說歹說,也沒有一點用。

  就這樣,好好的親子行,在朋友的斥責聲中結束。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恐懼,是一個人的本能。

  當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還一味地與之較勁,逼迫孩子聽話,這樣做,無異於將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那一次次的苛責,對於孩子來說,就等於一次次的自我否定。那種孤獨和無助,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

  相反,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問題對立,這種理解和陪伴,反而會製造更多驚喜。

  要記住,共情,是一種不帶功利目的的能力,在孩子需要時,讓他知道,你永遠跟他站在一起。

  4

  父母越相信,孩子越優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電影《墊底辣妹》中的女主角沙耶加,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經常闖禍被叫家長,甚至還因為吸菸被休學。

  有這樣的孩子,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覺得很恥辱,可媽媽卻不這麼認為。

  她說,正是這些事情,她才能跟女兒多溝通;不苛求,期望不高,希望孩子開心就好。

  話雖如此,但她並不是一個佛系媽媽。

  當女兒說,她要考日本一流的慶應大學時,媽媽沒有絲毫的打擊和不屑,而是立即想辦法,在晚上去到流水線兼職打工,幫女兒掙到足夠的補課費。

  後來,老師指責沙耶加上課睡覺,媽媽表示,女兒是太累了,白天學晚上學,上課忍不住了才睡一會兒。

  總之,她總能看到女兒好的一面,並且無條件地支持、信任孩子。

  雷·馬諾尼說,被鼓勵全力以赴的孩子,嘗試做不尋常之事時獲得支持的孩子,被教導視錯誤為獲益良機的孩子,都會成功

  在最後,沙耶加如願考上應慶大學,實力打臉所有不看好她的人。

  電影中,媽媽說:「我是被媽媽責罵,覺得自己是無能的人,很多可能性都被限制著活過來的。所以我想讓孩子們做高興的事,不管周圍人怎麼說,就算與全世界為敵,我一定會在她的旁邊。」

  短短一句話,對於孩子而言,何其溫暖!

  就像鄭淵潔,他在上國小時,常惹老師生氣,還被稱為 「全班最沒出息的人」,甚至被學校開除。

  沒想到,父親在看完他寫的,充滿情節、鋪墊、和懸念的檢討後,反而安慰說:沒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

  對於父親站在他這一邊的舉動,鄭淵潔在採訪中說:「我一輩子對父母都非常感恩。」

  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實驗表明,你發自內心地相信、認同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那孩子就真的會在這種正向反饋中,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相信,不是因為孩子一直很優秀,而是儘管他很差,我們依舊願意相信他。

  5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生孩子,是為了什麼?

  其中點讚最高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參與,意味著付出和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

  我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一起感受溫暖與幸福。

  是啊,作為孩子,他們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作為父母,我們也不需要是萬能博士,不需要是完全無過的聖人,只要永遠跟孩子站在一邊。

  就像《奇葩說》的嘉賓高秋梓說:

  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他們都會接住我。

  我想,這種踏實和信任感,才是父女母子一場,最溫暖的滋養,最幸福的答案。

  來源: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