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演講

國旗下的講話:品二十四節氣,樹立文化自信

  文/金仁慶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高三創新(1)班的金仁慶。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品二十四節氣,樹立文化自信」。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是張栻在立春之時對天地間生機盎然的感慨;「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是來鵠對清明時節美好風光的讚美;「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傳達出歐陽修在小滿時節對農家幸福生活的嚮往;「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飽含了杜甫在冬至之日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二十四節氣申報非遺成功,不僅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的智慧,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更加信任。而這對於壽縣人來說,更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我國最早的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系統、完整的闡述就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淮南子》編纂成書之地是壽縣,而書中對於「五位」「六合」「六度」的闡釋,與壽縣的歷史事件、地域文化、自然氣候等有著很多的交集,其具體內容符合古壽春的自然地理環境,因此壽縣與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壽縣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發祥地,是大啟而宇、長發其祥之地。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仔細觀察、嚴謹記錄得來的,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在品味欣賞它時,實際上也在感悟文化的魅力。正如二十四節氣,優秀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放眼世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文明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亡,唯有古中國文明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其中優秀的文化為中國文明的延續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之於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都意義非凡。回望過去一段時間裡香港動盪不安的局勢,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許多青年人參與到破壞社會秩序的行列中。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青年不了解、不認可我們自己的文化。他們缺乏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以至於在一些外部因素的策動下,就喪失了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力。因此,樹立文化自信勢在必行。我們擁有五千年未曾斷絕的輝煌歷史,擁有唐詩宋詞元曲這燦爛的文學瑰寶,擁有書法國畫民樂這樣優秀的藝術珍品,擁有二十四節氣這樣悠久的文化內涵與深厚的歷史積澱。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信任我們的文化呢?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為我們的文化驕傲呢?

  樹立文化自信,實際上就是愛國的一種體現。愛國不能只是一紙空言,而應是身體力行。如今,面對諸如聖誕節、萬聖節這樣代表著西方文化的事物的衝擊,我們能否堅持住對自己文化的信任,堅守住那一份愛國情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正關注、認可並熱愛我們的文化。

  身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更應將文化自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論是留心於節氣的變化,還是誦讀一首古代詩詞,抑或是對一段中國古典音樂的欣賞,都是對文化自信的踐行,對愛國主義的踐行,也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

  樹立文化自信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樹立文化自信,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同學們,讓我們化優秀文化為自我發展的動力,將文化自信根植於自己的內心。讓我們為燦爛文化歡呼喝彩,為偉大民族感動自豪。

  昨天我們已迎來「小雪」節氣,在添衣保暖的同時,你是否會在意蘊含於其中的文化魅力呢?就讓我們期待下一個節氣--「大雪」吧。

  我的發言結束了,謝謝大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