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也稱「弦管」或「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之一,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其起源可追溯至前秦,興盛於唐代,形成於宋代。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的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在演奏上,南音也保持著唐宋時期的特色,如樂手採用橫抱琵琶的演奏姿勢,洞簫的規格也嚴格限定為一尺八寸。
南音在古代的發展曾經非常輝煌,從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開始,在中原漢族的南移的同時還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還吸收了佛曲、道情的東西,吸收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並吸收弋陽腔、青陽腔、崑腔。至明清時期,南音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演唱內容得到極大豐富和發展,到清代,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工譜,這就標誌著南音作為一個樂種已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