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印度,其源自印度南部泰米爾語中的「kari」,意為醬汁或湯汁。大約在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將印度的「kari」帶回英國,經過歐化改良後引入皇室選單,稱之為「curry」。到了18世紀後期,「curry」演變為使用香料熬煮肉類和蔬菜的「煨菜」,熬煮能去掉肉類變質的臭味,使其鮮美可口。19世紀,預先混合好的「咖喱粉」成為商品,走進了千家萬戶,用小麥粉增稠的英式咖喱成為一種家庭料理。而日式咖喱的前身正是英式咖喱。1859年,橫濱開港,咖喱由英國傳入日本。1873年,出現了介紹「咖喱粉」和如何使用小麥粉進行增稠的食譜。1876年,札幌農學校(現北海道大學)校長克拉克博士為了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開始在學校提供咖喱飯。北海道盛產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再加上學校也會自行培育,這些食材逐漸發展成為咖喱的標準配菜。這在當時被稱作「米飯咖喱(ライスカレー)」。1874年,日本陸軍軍官學校開始在周六的午餐中供應「米飯咖喱」。1908年,日本海軍將英國海軍作為模仿對象,也開始食用英式咖喱。咖喱作為軍隊食物流傳開來,開始進入普通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咖喱成為日本各地學校的標準配餐。當時的日本百廢待興,缺衣少糧,印度援助了大量香料。咖喱業者看到機會後賣力推廣,進一步促成了咖喱的流行。不過當時的咖喱製作有些麻煩,因為需要咖喱粉和小麥粉。1950年,固態咖喱被研發出來,並走進家庭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