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典故源自《呂氏春秋·具備》,講述的是宓子賤在治理亶父時,擔心魯君聽信讒言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於是,他在出發時請求魯君派兩名親信隨同前往亶父。到了目的地後,宓子賤讓這兩名親信負責記錄,但自己在旁不時拉扯他們的肘部,使筆跡歪斜,以此暗示魯君,表明自己在治理過程中需要無干擾,以便更好地施展才能。這兩名親信無法完成記錄,只好回去報告魯君,魯君意識到宓子賤的用意後,決定不再干預宓子賤的工作。
後來,「掣肘」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從旁牽制或干擾他人行動的行為。
「掣肘」典故源自《呂氏春秋·具備》,講述的是宓子賤在治理亶父時,擔心魯君聽信讒言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於是,他在出發時請求魯君派兩名親信隨同前往亶父。到了目的地後,宓子賤讓這兩名親信負責記錄,但自己在旁不時拉扯他們的肘部,使筆跡歪斜,以此暗示魯君,表明自己在治理過程中需要無干擾,以便更好地施展才能。這兩名親信無法完成記錄,只好回去報告魯君,魯君意識到宓子賤的用意後,決定不再干預宓子賤的工作。
後來,「掣肘」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從旁牽制或干擾他人行動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