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成語故事源自周宣王時期。當時,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經常進犯西周的領地,周宣王因此派遣尹吉甫和仲山甫一起去征討。在共事的過程中,尹吉甫發現仲山甫很有才能,對周宣王忠心耿耿,於是寫了首詩讚美仲山甫的才能和道德,其中包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句子,意在讚美仲山甫明達事理,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日夜操勞,兢兢業業地效忠周宣王。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幾位歷史人物的故事也體現了「明哲保身」的精神:
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拒絕了高官厚祿,選擇隱退,體現了功成身退的智慧。
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選擇隱退經商,成為「陶朱公」,展現了同樣的智慧。
楊彪在東漢末年,看到曹魏勢力崛起,漢室衰微後,選擇隱退,保護自身安全。
司馬懿在三國時期,為了避禍,也曾選擇隱居避世。
這些故事共同體現了「明哲保身」的理念,即在功成名就後選擇適時退隱,保護自己的安全和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