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典故與晁錯的《論貴粟疏》有關。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採取了罷兵歸家、抑制商人、輕徭薄賦等措施,使秦朝末年因連年戰爭而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得以恢復。漢文帝即位後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但也帶來了穀賤傷農等問題,導致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晁錯上了《論貴粟疏》,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在這篇奏疏中,晁錯提到「急政暴斂,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意思是官府急征暴斂,隨時攤派,導致政策法令早晨發布,晚上就改變,形容政策法令的多變和不穩定。後人據此引申出成語「朝令夕改」。
此外,「朝令夕改」也用於形容人意志不堅,反覆無常。如《世說新語》中周處的故事,陸雲在勸解周處時曾說:「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這裡的「朝聞夕改」也強調了及時改正錯誤的重要性,但與政策法令的「朝令夕改」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朝令夕改」的典故主要來源於晁錯的《論貴粟疏》,並用於形容政策法令或人的意志的多變和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