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礎,也被稱爲磉盤、磉敦或柱礎石,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非常重要的石制構件。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屋柱的壓力,並防止木柱直接接觸地面,從而起到防潮和保護木柱的作用。由於中國古建築多爲木結構,柱子直接插入土中容易受潮和腐爛,因此古代工匠會在柱腳下墊一塊石墩,即柱礎,使柱腳與地面隔離,同時增強柱基的承壓力。
柱礎的歷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形狀和樣式多樣,包括圓形、覆盆式、鼓鏡式、須彌座式、花瓶式、獸形式和複合式等。其中,覆盆式柱礎在唐宋時期非常常見,可以素面磨光或雕刻各種花紋,如佛光寺東大殿的柱礎就是寶裝蓮花覆盆式。明清官式建築中則多使用古鏡式的柱礎。
總的來說,柱礎不僅是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墊基石,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一箇重要體現,對防止建築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磚木結構建築中,可以說柱柱皆有柱礎,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