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是指隨著社會發展,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為改變中華文化的至上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文化及語言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然而,這種論調在全球產業鏈高度互嵌的今天,顯得不切實際。因為多年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憑藉完整、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優勢,進行規模化生產,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一旦離開中國,意味著跨國企業喪失供應鏈、生產成本上升,這最終將傳導到消費端。
儘管如此,一些企業和國家仍然在尋求「去中國化」的策略,主要原因包括:
降低風險: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政治衝突不斷升級,給企業的供應鏈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政府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制裁,讓蘋果擔心自己也會受到類似的打擊。因此,通過多元化供應鏈來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從而降低潛在的風險。
降低成本: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也導致了中國大陸的用工成本和物價水平不斷上漲。這對於高利潤的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此,通過轉移生產到印度和越南等國家,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利潤。
擴大市場:雖然中國大陸是蘋果的最大的市場之一,但同時也是蘋果的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在中國大陸,蘋果不僅要面對華為、小米、OPPO和vivo等國產手機品牌的激烈競爭,還要面對中國政府的監管和消費者的偏好。因此,一些企業選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生產基地,以擴大市場和提高競爭力。
總的來說,"去中國化"並非易事,需要考慮到全球產業鏈的互嵌性、成本和風險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