禫祭,讀音為dàn jì,是漢語詞語,意思是除喪服之祭。這一儀式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喪禮中,標誌著喪期的結束和新生活的開始。根據《禮記·檀弓》等古典文獻的記載,禫祭是在喪期中的某個特定時刻進行的,以表示對逝者的最後致敬,並象徵著生者從此擺脫喪服的束縛,恢復正常的生活。
在古代中國,喪期被分為不同的階段,包括小祥、大祥和禫祭等。小祥和大祥分別是喪期中的第十三個月和第二十五個月,而禫祭則通常發生在大祥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在禫祭之後,官員和民眾可以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社會活動。
禫祭的具體時間和儀式細節因時代和個人情況而異,但通常涉及除去喪服、恢復正常的社會活動等象徵性的行為。這一儀式不僅是對逝者的一種紀念,也是生者重新融入社會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