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是祭龍的吉祥日子。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他為人正直,憂國憂民,卻屢屢遭受誹謗,被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最後在公元前278年,楚國滅亡後,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於是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也源於古人對季候轉化而產生的惡劣環境的應對。古人發現每年春夏交替的時候,空氣潮濕,毒蟲增多,瘟疫將發,人易生病,這在農曆五月初表現得最為鮮明,因此形成了五月為「惡月」的信仰觀念,繼而有了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如龍舟競渡、吃粽子、掛艾草等。